时间:2023/2/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偏方治白癜风 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4197040.html

遇见:双忠祠街

文/李晚照

一遇见,历史映像与人间烟火

双忠祠街,有一段血与火的历史。

双忠祠街的名字来源于这条街上的双忠祠。双忠祠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抗清英雄而建。清军入关,山东巡抚宋学朱与历城知县韩承宣带领守军百姓浴血奋战,最终寡不敌众,城池被攻破,双双罹难。百姓们把二人葬在老城西北角城破处,并建双忠祠。掘地时挖出一眼清泉,喷涌不息,遂名为双忠泉。这眼泉水如二位的忠魂一样,一直喷涌不息。

因为这段英雄历史,使得这条街蕴含着一股慷慨的忠烈之风,

双忠泉位于双忠祠街西端,顶头朝着启明街。泉池挺大,占满了整个街角。池子最里面街角竖着石碑,书写着“双忠泉”,并镌刻有山东督学赵申季作《双忠泉记》。说是泉,其实更像一眼井。为了避免尘埃,上面覆盖了栅栏和玻璃挡板。这是一眼活泉,泉水深邃清冽,虽没有明显喷涌的痕迹,但附近的居民一直都来打水,却没有减少的痕迹。这与济南的其他泉水很相似,虽不见喷涌,但一直泉水充盈。

双忠祠街西接启明街,东连鞭指巷和西公界街,是老济南明府城典型的人文古街。

沿着双忠泉的水韵格调,沐浴着烈士的遗风,进入双忠祠街。路面略显粗糙,不少地方有些许的残损,带着历史磨砺过的沧桑。

路两旁的建筑是小青瓦屋舍,旧旧的甚至是斑驳的,散发着此去经年的味道。或许因为忠烈遗风,这条街和屋舍都显出一种气度。

双忠泉旁的院落修整得很整齐雅致,新中式风格。再往里一户便是双忠祠,看上去更像一处朴素民居。青瓦雕檐的门楼,有明显的破损和剥落的痕迹。影壁墙上的古韵纹饰虽然有些斑驳,倒让院落增添了一份古朴厚重感。院子里的天井宽敞整洁,且很方正。往日的忠烈义节已经尘归尘土归土,只有淡淡穿堂风抚摸着斑驳的屋宇,给后人留下丝丝的眷恋。

(图一:双忠祠街)

(图二:双忠泉)

双忠祠街33号院,有一处名泉叫不匮泉。《诗经既醉》中有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”的诗句,因此命名为不匮泉。曾经路过几次,门户大开,一条小径延展进去,一株经年的古树,扭曲的树干把小径占去了大半,树干一小部分嵌在背面的墙里。院子里静极了,放佛没有人居住的样子。不过,遗憾的是,一直未曾见到不匮泉的真容。年时,泉已经被砖石封上了。后来又去看了几次,发现33号院门首的泉名牌也摘掉了!看来不匮泉是真的匮了。

(图三:不匮泉)

幸好,遗风还在。

虽然这条街因双忠祠而得名,但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21号院的孙家公馆。是受政府保护的传统民居。

孙家公馆处在双忠祠街的最东端,与最西端双忠祠遥相呼应。而孙家公馆的出现,却使得这条街由明末清初迅速穿越到民国时期。

一条几百米的街,从西端的明清忠烈风,到东端民国宅门范儿,不同的历史映像,画风自由切换,余韵淡淡纠缠,沿着街道静静散发。

孙家公馆处在双宗祠街和西公界街的交点上,往前几十米便与鞭指巷、省府西街衔接起来,有点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。

公馆是民国时有门第的宅邸的称呼。孙家公馆沿街墙壁厚重古雅,底部有着厚厚的石头墙壁,上层是青砖垒起,整齐雅致。墙壁上最鲜明的特点是,上面有扶手状的突起,雕花状,很精致,与墙上的青砖是一体的,乍一看会误以为是墙壁的花样妆饰。这是专门用来拴马缰绳的。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,暂且叫它拴马套吧。后人觉得这种凸出的操作有些奇怪,而在当时却恰恰是门第的符号。之前骑马的坐轿的都是有身份门第的人家,这些拴马扶手就是典型的门第标签。

孙家公馆门首有着高高的门楼,几层的厚厚青石台阶又把门第拉得更高了。厚厚的乌门,古旧的门楣,据说是济南形制最高的金柱大门。

公馆最具特色的还是屋檐的规制与装饰。青瓦檐下有木质的额坊,镂花精雕,十分精美。这种额坊在济南老街建筑中很常见,不过此处的更为精致。尤其是额坊下与廊柱衔接处有大花牙子雀替,比较少见。木质额坊明显有岁月侵蚀的斑驳痕迹,反而更显得古色古香了。大门两侧的硬山墙突出于檐下的装饰部位,有个专业的名字叫墀(chi)头,别具一格。更让人惊艳的是,此处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,雕刻有兰、竹图案,还有松鹤、二龙戏珠画面,精工细作,优美典雅,气质沉淀。整个门楣乍一看上去旧旧的不起眼,仔细看时则被这些细节深深吸引和打动!让人不由得暗叹:门第可不是装出来的。

(图四:孙家公馆)

(图五:孙家公馆墙壁拴马套----笔者自命名)

(图六:屋檐下精美古朴雕饰)

我想,当这样的门户打开时,会有身着旗袍、眉目如画的女子走出来,沿着古朴的巷子留下一个袅娜的背影。

当我正对着这户人家浮想联翩的时候,门适时地打开了,出来一位身材臃肿的胖胖的大婶,身上穿着肥大的花花绿绿的家居服。她看见我正矫情地盯着她家看,淡淡地看了我一眼便转身进去了。之后,端出一盆青菜,坐在门楼里摘起菜来。想象中典雅的旗袍女子瞬间跌进了老济南淳朴烟火里。

我不由得在心里莞尔,但并不觉得失望,昔日的旗袍和眼前的家居服都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,不在乎有没有观众。

孙家公馆内有一处名泉:天净泉,也是正在喷涌的活泉。因是人家的私宅,不敢擅自闯入。这眼泉属于这座城,也是这家庭院的私产。拥有这样的一眼天赐的泉水是多么美好的一笔财富!主人的生活正被泉水滋润着。经常见那位大婶和一位大叔老两口在门内汲水做饭,忙忙碌碌,幸福安谧。

公馆门首有街道办事处的公告栏,偶尔会有社区工作人员过来更换粘贴通知,有水电的收支,采暖煤的供给等,全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。这些简单的纸张通知挽留了一段淳朴的生活方式,给人感觉温暖而亲切,又有些小感动。让人不觉想逃离都市摩天楼,穿上花花绿绿的家居服蜗居在此。

除了有名的宅第,其他基本上都是百姓的宅院。

这里的居民宅院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,就是庭院深深。看似一个门户,而走进去却是一条长长的小径,像一条巷子,曲曲折折延伸。两旁都是低矮的房子,感觉在这里住的不止一户人家。从纱窗看过去都有居民的生活气息,门旁还放着售卖小吃手推车,看来这里居住着各色人等,而且是在生活中挣扎的平民和租户。偶尔会有一个小小的天井,里面随意地生长着树木和花草,没有经过修剪,自由地生长。也正契合的了这里的百姓生活的气质。

双忠祠街,让我想起了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:拉洋片。一帧帧的画面在旧旧的历史调子里切换。这是一种淳朴的市井艺术,是坊间百姓的乐趣。而有一天他们也会走进画面,成为其中的一帧历史映像。

在历史的遗风里,随处都是人间的烟火色。

二遇见,一只文艺范儿的猫

在双忠祠街,我邂逅了一只经典黑白色调的文艺范儿的猫,着实惊艳了一下。

一开始,我以为它和我一样,是偶然路过的不速之客。

它的头和脸的上半部、背部及尾巴都是黑色的,从眼睛下面开始,脸的下半部和四肢、腹部都是白色的。黑色乌黑,白色纯白,简单而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,美得不留痕迹!它正很随意地出入庭院屋舍,看来是这里的主人,而不是不速之客。

它看见我正在拍照,便停下来配合我。

它刚进庭院的大门,便顺势停下来,身子柔软挺直朝里,乌黑的尾巴在身后弯曲呈优美弧形,然后,蓦然回首,摆出了一个经典的猫pose!

我着实地被它撩到了,手忙脚乱地给它拍照。

在这个经典回眸的猫pose下,它是一只主色调为黑色的猫。

然后它又转回身来,走到门首,昂首挺胸,蹲下来摆了个正面pose,除了上半张脸及及身后露出的一截尾巴是黑色的,它基本上是一只白猫!

我心里由激动变成了感动,连连拍照。

它虽然很配合我拍照,却完全没有人来疯的躁动,眼神非常淡定而且自信。

(图七:文艺范儿的猫)

(图八:文艺范儿的猫)

拍了几张,它大概感觉我的拍摄水平一般,便不再刻意摆pose,扭转头去看着夕阳,眼神带着一种蓝调艺术的忧郁与孤傲。加上它黑白极简的色调,使它浑身上下乃至从骨子里都透着文艺气质。

拍完照之后,它表情淡漠地沿着小巷漫步去了,丝毫没有要和我结交的意思。就像一个孤独的文艺青年,可以在人前展示自己艺术魅力,但不愿走进喧嚣的人群。

除了这只经典款文艺范儿的猫,这里人大都是普通的居民,隐在旧旧的屋檐下,带着俗世的美。

这条街,因历史而留存着丝丝铮鸣,而堂前物语,锦绣华庭,最终跌落尘埃深巷。在这里,住着有文艺范儿的猫和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百姓。

无论是怎样的姿态,双忠祠街都用最本真的生活味道告诉路人:你若愿意,我们便一起坚守。

(文中照片除了图六来源于网络,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手机拍照。)

(注:本文涉及的历史相关历史内容均为游记感悟,不做为历史考证依据)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3379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